查看原文
其他

基于移动社交平台的规划公众参与方法

2017-12-08 牛强 董正哲 规划师杂志

点击蓝字关注规划师杂志公众号

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城市规划系副教授牛强,腾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助理产品经理董正哲在《规划师》2017年第9期撰文,规划公众参与是城市规划进行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但全面深入的公众参与往往意味着高昂的社会成本,从而制约了它的开展。而微博、微信等移动社交平台在我国的高度普及和灵活使用,为解决这一问题带来了契机,提供了一种更加简便、高效、深入、低成本的方法。文章在总结已有案例的基础上,从移动社交平台的社交功能、媒体功能和平台功能三个方面分析了它在规划公众参与中的作用,包括公众讨论、利益抱团、信息传播、信息互动、个体发声、趣味参与、问卷投票、众包调研和扩展挂接等。在此基础上,从规划的准备期、编制期和执行期三个阶段出发,探索了利用移动社交平台进行全周期公众参与的一般流程和方法,以便规划师更好地去利用这一大众化的工具去开展城市规划。

[关键词]城市规划;公众参与;移动社交平台;众包;众规

[文章编号]1006-0022(2017)09-0046-06 

[中图分类号]TU981 

[文献标识码]B

[引文格式]牛强,董正哲.基于移动社交平台的规划公众参与方法[J].规划师,2017(9):46-51.

一   

 移动社交平台的功能及其规划应用

自从Web2.0时代以来,随着微博、微信等多种社交平台的兴起,规划界一直都有在各个平台上与普通市民互动、探讨、征集意见的尝试,如举行网络投票、网络调查和微博施压等。总结这些实践,笔者认为规划公众参与主要利用了移动社交平台的社交、媒体和平台三大功能。

(一)社交功能的应用

社交软件的核心功能就是通过网络实现用户之间的交流和交往,它提供了多样化的交流方式,包括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等,并且支持极为丰富的交流内容,如传统的文字、表情、图片和音视频,以及新兴的位置、红包、链接、电子文件、社交圈和应用程序等。为此,规划公众参与开始自发地使用移动社交平台,利用其社交功能迅速交换看法,形成较强的互动关系,并在这种频繁的交流中不断融合、分裂,抱团形成不同的利益或意见团体。

较于传统的公众参与方式,公众可以直接在社交平台上对规划相关信息进行评论,与信息发布者进行对话,移动社交平台扁平化了公众参与的沟通层级,加速了意见团体的聚集和形成。例如,在北京钟鼓楼整治项目中,规划专家 @ 曾一智曾经发表长微博“给北京市规委和市文物局领导的建议书(2011.12.18)”,建议相关部门保留钟鼓楼旧貌,在这篇微博下面,有的民众对曾一智表示赞同,如 @ 松园松松评论道:“利益高于一切,文保从何谈起?”也有民众表示反对,口吻甚至相当激烈,如 @ 城市大白话评论道:“好不容易盼来拆迁了,我们也有机会住新楼了……如果您真把这次拆迁机会搅黄了……强烈要求把你轰出北京,滚回你东北老家。”两种居民的意见在此进行了激烈的碰撞和争论,并且彼此抱团互挺,从零星观点迅速形成意见团体。

除了在开放平台上针对公开意见进行支持和反驳,社交软件还通过群组功能为持有相同观点的个体建立了不受时空限制的集体讨论空间,从而让个体意见迅速群体化、组织化。例如,在重大公共决策中作为弱势群体的普通民众一方,过去是松散的零星个体,很难形成与政府、开发商抗衡的力量,现在则可以有效地通过“微信群”等形式集合起来,形成一个可以与决策方抗衡的组织。

2016 年 4 月,浙江海盐县当地政府决定规划建设一个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政府按照以往的经验,仅仅通过张贴布告、特定时段电视字幕等方式向群众公布这一消息,但这一消息首先通过当地微信公众号迅速传播,接着由海盐本地较有名望的人士牵头,通过微信群相互添加,组建了3~4个达到500人规模上限的微信群,倡议于 4 月 20 日和21日在海盐县政府门口和平抗议。通过微信群聚集了大量市民参与反对垃圾焚烧发电厂的建设,逼迫政府采取行动,与微信群主协商,做出正面表态

移动社交平台提供了一个平等、开放、自由的讨论空间,规划师、居民、决策方都可以在移动社交平台上表达各自的看法。更重要的是,通过该平台,有着相同观点和利益诉求的个体可以迅速发现彼此,从而自然地形成利益团体,团体之间发生着利益碰撞、妥协、交流,形成高效的互动,甚至从网络端延伸到实际行动,对公权力形成制约。

(二)媒体功能的应用

媒体本身能够为规划公众参与提供较为开放、自由、多元、广泛的参与平台,但传统媒体存在话语权垄断、传播范围狭窄和互动性弱等问题,因此通过传统媒体进行规划公众参与往往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而移动社交平台本身就是一个自媒体平台,自媒体开设门槛较低,因此打破了过去传统媒体对于舆论话语权的垄断;此外,借助于移动社交平台强大的传播能力,规划信息得以向更广大的群体传播。

与传统媒体相比,移动社交平台信息传播速度更快,门槛更低,且具有良好的互动性,非常适合规划信息的发布。目前各规划机构都争相开办微信公众号和微博官方账号,将过去在布告栏、报纸、电视新闻、网站上发布的规划公告集中在移动社交平台上进行发布,让公众能够更方便地了解相关信息。例如,武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创办的“武汉市规划研究院”微信公众号,将该院近年的部分规划研究成果集中在平台上发布,只要打开微信就可以非常方便地查阅武汉及武汉周边市镇的规划情况。除了能够方便机构发布规划信息外,移动社交平台也能方便个体发出声音,引起社会关注和讨论。传统媒体,如电视、报纸和广播等,垄断于少数人手中,个人通过传统媒体发出声音并影响事件结果的门槛较高。而在移动社交平台上每个个体都可以是一个自媒体平台,个人发布引起大规模转发的言论,可以引导公众价值观的转变,常常能够对事件的结果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例如,2011 年 2 月底南京市政府为建设地铁 3 号线及 10 号线而计划将南京市主城区内许多栽种于 20 世纪中期的法国梧桐行道树移栽,孟非、黄健翔等微博名人撰文发表反对观点,引起大量网友转发和评论,迅速产生了全国性的媒体效应。南京市民、全国网民等群体在网络论坛、博客、微博等媒体平台进行持续关注和讨论,并且在线下形成表达民意的护树行动,最终使南京市政府暂停施工、建立“绿评”制度优化工程方案 。

由于移动社交平台较强的传播功能,其也自然成为了普及规划知识的优良阵地。上海复旦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旗下团队“城市数据团”于 2015 年 3月5日开办微信公众号,公众号内容均从普通民众关心的生活热点选题,如“房产新政来了,上海客户都在搜索什么房子”“假如上海地铁延长运营1小时”“逃离你终将衰落的家乡”等,文风诙谐有趣,论证详尽清晰,引发读者对于城市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引导读者建立城市规划的思考方式,即使是没有专业基础的市民,读起来也不会觉得枯燥无聊,因此创建半年时间已经吸引超过4万人订阅,篇均阅读量超过3万人次。而在知乎平台上,“城市数据团”以“团支书”的 ID 解答各种城市问题,也吸引了近10万关注者,获得超过10万次赞同。

由此可见,较之报刊、杂志、电视和广播等传统媒体,移动社交平台下的规划公众参与具有传播速度更快、发布门槛更低和互动性更强等新媒体特点。在移动社交平台的传播模式下,规划消息能够在短时间内产生裂变式的传播效应,让庞大的互联网用户团体或主动或被动地接收信息并引起转发、评论等连锁反应。并且,移动社交平台使得公众不再是一个简单的信息接收者,而是可以随时与信息发布主体进行互动,从而更容易引导公众达成社会的“合意”。此外,利用移动社交平台发布信息的主体可以是任何一个个人或机构,极低的信息发布门槛能够令更广泛的群众参与到城市规划中来。

(三)平台功能的应用

目前许多移动社交平台已经不再只具有单一的社交和信息发布功能,而有了投票、问卷及打赏等各种“玩法”。此外,移动社交平台能够作为入口搭接其他系统,如微信公众号能够链接其他网站,接入以WEBGIS系统制作的地图页面等,这极大地扩展了移动社交平台的功能。这些功能极大地丰富了规划公众参与的手段,能够促使公众参与更加高效的开展。

移动社交平台具有发起在线投票、问卷等功能,相比于传统的调查方式,利用移动社交平台进行调查能够以较小的成本采集更多的样本,从而获得更加广泛的公众意见。例如,2016年6月, “众规武汉”微信公众号发布了“华农三角地次级功能区”的方案评选线上投票。在此前的 5 月 13 日,公众号发布了该项目的“任务书”,向社会公开征集设计方案,之后对参赛方案进行了初评,选出 15 个方案进入正式评选,并将 15个方案在公众号中进行了图文并茂的介绍,通过线上公众投票占比35%、线下专家评分占比 65% 的评分方式评选最佳方案。该投票在短时间内吸引了超过四万公众的参与,而在传统的公众参与形式下,要举办如此规模的投票活动,所花费的成本将是十分巨大的。

除了更好地开展公众调查外,通过移动社交平台搭接其他系统,规划师能够利用各类技术开展更加丰富有趣的公众参与活动。CITYIF是北京城垣数字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旗下的微信公众平台,由于微信公众平台强大的系统搭接功能,使得CITYIF成为一个城市规划云平台。平台通过 H5 页面对接微信端口,开展过多种规划公众参与的实践。例如,“积水地图”扎针活动,每当市民遇到道路积水都可以打开手机定位积水地段、填写积水程度、上传积水照片等这一过程极为简单,但是公众上传的这些海量数据却可以帮助规划师发现过去难以发现的问题。这种公众参与的方式对于普通市民来说门槛极低,参与起来还颇具趣味性,能够引起市民自发的转发和传播,从而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大量数据,规划师进行方案设计时的依据也就更加充分,由此形成正向的公众参与激励循环。这是传统的调查问卷、走访调研和公众投票等方法所无法达到的。

2017 年 1 月 9 日微信最新公布了“小程序”功能,它能够让所有类型的手机应用软件在微信中直接运行,省去了用户下载、安装、维护的繁琐步骤,使得微信具有了更强的扩展性。未来利用类似的移动社交平台进行规划公众参与,将使得更高级的公众参与应用平台能够迅速地在用户群体中传播和使用,这将极大地扩展各种规划公众参与方式。

与传统方式相比,基于移动社交平台丰富的平台功能进行的公众参与更加具有趣味性、高效性和深入性。首先,移动社交平台能够开发出操作简便的小工具或者小游戏,让公众参与方式变得更加有趣和简单,激发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兴趣。其次,利用投票、问卷等移动社交平台扩展功能收集公众意见可以不受时间、空间、人力的限制,因此可以收集到更广泛和庞大的信息,同时利用计算机进行快速筛选和分析,实时得到反馈结果,可以大大提高规划公众参与的效率。此外,移动社交平台还可以和 GIS、RS、多媒体等系统集成起来,更生动地发布信息,并借助定位、影像和声频等手段采集到公众更深层次的意见。

(四)小结

从既有实践可以发现,利用移动社交平台进行规划公众参与的方式方法在逐渐深入,并开始形成越来越有效的支撑。在Web1.0时代,移动社交平台尚未诞生,桌面端的网页对于公众来说更像是大型的布告栏,可以被通知,但是少有发表意见的途径;当Web2.0时代来临,移动社交平台在发布消息的基础上增加了评论和回复评论功能,公众和规划师、规划机构、政府等主体之间有了直接交流的平台;接下来,社交平台的消息容量增大,摆脱了信息碎片化的制约,再加上移动社交平台消息发布的超强即时性,话语权从少量传统媒体向社交平台的无数个体转移,公众通过转发、点赞和评论等方式选择自己的立场,从而迅速形成意见领袖和观点中心,无数抱持相同观点的市民将形成松散却有力的组织,对最终决策产生影响,现在的移动社交平台在上述基础上更增加了延展性和灵活性。

总结移动社交平台在规划公众参与中的作用,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方面:①基于其社交功能的公众讨论、利益抱团等作用;②基于其媒体功能的信息传播、信息互动、个体发声等作用;③基于其平台功能的趣味参与、问卷投票、众包调研和扩展挂接等作用。由此可以看出,移动社交平台对公众参与的支持是充分的和全方位的,一个移动社交平台甚至就可以实现非常全面、深入的公众参与效果。

尽管如此,目前基于移动社交平台进行规划公众参与的实践案例并不多,且多为局部的、片段化的实践过程,缺乏系统的、贯穿城市规划全过程的实践案例。所以这方面的实践尚处于探索期,在“公众参与的阶梯”当中依然处于较低的层次,难以直接抵达城市问题的核心。此外,随着公众民主意识的提高和规划公众参与制度的完善,对于更加高效、更加全面地开展规划公众参与活动的需求会日益增大。因此,移动社交平台在规划公众参与领域尚有很大的待挖掘潜力。

基于移动社交平台的规划公众参与方法

为了方便移动社交平台在规划公众参与中系统、深入的应用,笔者从规划的准备期、编制期和实施期三个阶段出发,探索了利用移动社交平台进行全周期公众参与的一般流程和方法(图1)。

(一)规划准备期

(1)行动宣传。

在规划项目开始之前通过移动社交平台对本次规划进行宣传,让公众了解项目制定的背景和意义。宣传方式有两种:第一种是向用户推送文章,文章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向公众介绍项目的意义和背景,并向公众宣传参与方法和参与的重要性,鼓励公众参与规划;第二种是制作Flash动画视频,利用视频直观、生动的特点,向公众宣传规划项目、说明参与方法。

(2)意见收集。

基于新型移动社交平台的城市规划公众意见调查方式有三种:第一种是问卷调查。通过现有的网络问卷调查平台可以制作各种样式的网络问卷,将这些问卷通过移动社交平台分发出去,可以抵达相当数量的市民,并且系统自动进行问卷的分类、整理、数据统计工作,能够大大提高效率。第二种是公众投票。当所需调查的问题数量不多,不需要区分调查对象的时候,可以直接在移动社交平台中发起投票,透过市民投票结果,可以对市民的倾向有一个直观的判断。第三种是公众留言。规划部门可以通过社交平台就需要调查的问题公开征集公众意见,公众也可以就自己关心的城市问题向规划部门反映,而交流的内容不限于文字,也包含照片、音视频、地理位置和超链接等信息。通过这种具体的、直接的交流方式,规划部门能够更加及时地了解公众关心的问题所在。

(3)众包调研。

目前的规划调研方式需要耗费规划师大量的精力,其结果还不一定足够深入、细致和全面。然而,利用WEBGIS技术,鼓励每一个当地民众共享自己所处位置并在系统指引和提示下进行拍照、录音,然后上传,可以更加高效地获得街景立面、建筑风貌和社会问题等调研信息,后台整理汇总后则可以成为远比规划师调研更精准、更全面、更深入的调研资料。

(4)知识普及。

综观规划公众参与制度已经相当完善的西方国家的实践情况可以发现,当公众和城市规划之间有着巨大的知识技能隔阂的时候,公众只能得出一些大方向上的结果,难以起到实质的作用 。因此,需要在规划公众参与之前或同时,对公众进行规划知识乃至技能上的普及。

过去的规划知识普及形式比较单一,受众面也比较小,效率较低,而引入移动社交平台后,至少有三种方式可供选择:第一种是推送规划知识普及的相关文章。利用移动社交平台发布普及文章,应当尊重互联网传播的规律,发布具备相当趣味性和通俗性的文章,让公众乐于阅读和传播,并通过阅读,对城市规划是什么、有哪些基本准则和流程有一个大致的概念。第二种是参与讨论城市问题。城市问题层出不穷,利用移动社交平台引导公众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并且在公众和公众之间,公众和规划设计者、管理者、决策者之间形成有效互动,使得公众对参与城市规划形成一定的知识储备和演练经验。第三种是在线游戏式。利用移动社交平台的平台功能,可以集成丰富的 H5 页面,利用 H5 页面的灵活性,设计丰富有趣的UI,将城市规划的设计技术、理念等整合在小游戏中,让公众通过游戏模拟规划师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流程,理解城市规划设计的一般理念。

(二)规划编制期

(1)进度公开。

当规划开始制定时,需要向公众定期或不定期地公布规划的进度,引导市民在规划的各个阶段进行参与。这一过程可以通过向市民推送进度提醒的方式进行,每一个参与城市规划决策过程的市民都可以在手机上收到规划每一个进程的提醒,这些消息能够告诉他们目前规划的进展情况以及下一步将要进行的事务,同时能够告诉市民在接下来的规划进程中他们可以发挥的作用以及参与的方式。这样做一方面可以持续保障市民参与的热情,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市民更加明确自己可以通过哪些方式影响城市规划的进行。

(2)方案比选。

规划师根据不同的利益倾向做出多个方案后,最终的方案选取权应当有部分掌握在公众手上。在传统的公共参与方式当中,由于空间、时间的限制,以及投票程序的复杂性,一方面公众参与的热情有限,另一方面可以参与的公众人数有限,使得方案比选的投票权实际掌握在少数利益团体手中,而普通市民反而没有恰当的途径参与方案比选。但基于新型移动社交平台的方案比选则完全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可以大大降低方案比选的参与成本,并且提高方案比选的公众参与效率。方案比选包含三个方面:第一是多方案投票。利用移动社交平台,向公众推送图文并茂的多方案介绍文章,并且在末尾附上投票,要求公众选择自己支持的方案。第二是方案修改意见收集。在公众投票的基础上,需要对方案进行进一步的修改,收集公众修改意见可以通过结构化问卷调查和社交平台留言两种方式进行。第三是修改后方案公示和意见收集。对公众选择的方案在整合公众意见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后,需要再次进行公示,可以在社交平台上推送修改后方案的介绍文章,并鼓励公众进一步提供修改意见。

(3)众规设计。

规划师在确定方案的基本骨架和基本原则后,可以通过移动社交平台向民众推送一些定制化的“类游戏”规划设计工具,由民众自己完成后续细节设计,从而达到“众规众创”的目的。例如,利用WEBGIS技术,民众可以在线绘制方案,包括绿道选线、拆迁范围划定、公共设施选址和建筑布局等。这类规划设计的结果将能更加符合民众的需求,更易得到民众的支持,甚至发现一些创造性的解决方案。

(4)多方论战。

规划公众参与流程中,需要召集持不同观点的利益方进行讨论。对于范围较小的某些详细规划来说,也许可以召集全部利害关系人举行讨论,但是涉及到较大范围的规划项目,甚至是一个城市的总体规划等,与其有利害关系的市民数量是庞大的,有时就是整个城市的居民,将他们全部召集起来是不现实的。而利用移动社交平台举行论战会,可以让处于不同利益阵营的市民自主报名,形成团队,千万参与者都可以同时在线就同一问题进行公开探讨,从而找到问题的焦点,明确各方利益,为形成可实施的方案创造条件。

(5)规划师答疑。

普通民众由于没有接受过专业系统的规划训练,往往对规划相关问题存在疑惑,需要专业人士的解答。在移动社交平台中链入规划师实时答疑系统,既可以为民众创造答疑解惑的平台,也可以增加公众和规划师之间的交流。在该系统中,民众可以发布图文并茂的问题描述,由平台认证的规划师进行解答,答案被采纳的规划师可以领取平台发放的虚拟货币或物质奖励,从而激励规划师积极为民众解答疑惑。

(三)规划实施期

(1)成果发布。

对于规划成果,可以向市民推送相关文章进行图文并茂的方案介绍,也可以制作三维成果模型,链入移动社交平台,市民可以进行在线的三维模型观看和游览。

(2)规划监督。

在规划实施过程中,时常出现违反规划进行建设的情况,过去政府需要指派专人进行建设情况监督,而面对城市中庞大的建设量,监管力度永远难以满足要求。但实际上,每一个市民都可以是一个移动的监督员,移动社交平台已经具备了拍摄照片,发送语音、视频等功能,市民只要发现违规建设情况,随手拍照录像然后上传到社交软件后台,就可以进行举报。同时,规划部门可以与一些商家合作,以“红包”的形式对举报市民进行奖励,激发市民主动监管城市建设的热情。

(3)问题反馈。

通过移动社交平台,市民可以方便地对于城市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留言反馈,后台接收后再将处理结果回复给市民。

(4)规划后评估。

在规划后评估过程中,可以将公众感受纳入到考量体系中来。而要收集公众对规划建设结果的感受,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

第一种是结构化问卷调查式。制作调查问卷并按照一定的周期通过社交平台进行分发,可以在短时间内收集大量的公众意见,对规划后定期评估提供实时信息。第二种是在线扎针式。利用WEBGIS技术,通过“扎针地图”的方式,让公众共享位置并根据自己在此处的心情打上标签,可以在地图上直观地反映空间体验的优劣。这两种方法都将社交平台作为评估人员和公众沟通的媒介,能够快速有效地获取公众感受信息。

 

结语

阿恩斯坦提出的“公众参与的阶梯”有八个层级,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停留在“征询意见性参与”层级,是一种象征性的参与。但是在互联网时代,越来越多的规划利益相关人通过社交平台轻易地找到彼此,形成有力的组织,对政府的决策形成压力,使公共参与的阶梯已经爬行到“安抚性参与”层级。这些成功的公众参与实践案例中,一部分以政府的让步为结局,但这很难说是公众参与的胜利,而是网络成功地放大了公众的声音,政府只好出面进行“安抚”;而另一部分则是学者发起的尝试性探索,很多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都是片段式的,程度较浅,难以从根本上指导规划公众参与。

要进行真正的公众参与,必须有组织地在城市规划的全周期为公众提供参与的入口,而且这种参与应当是全面和深入的。但是这也需要付出庞大的社会成本,传统的公众参与方式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并非是每一个社会都可以承受的。而移动社交平台拥有的即时性和灵活性等特点能够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将大量的市民聚集在同一事件下进行讨论,不必因为参与讨论的人数过多付出额外的庞大成本。这为推动规划公众参与向更高的阶梯迈进创造了条件,如达到“合作性参与”的层级,而且这将是一种低成本高效率的合作,能够达到很好的参与效果。

当然,目前提出的这些方案仍然是基于已有的移动社交平台进行的,受到大量的功能限制。可以预见,当未来规划公众参与成为民众的强需求的时候,必然会出现大量整合在通用移动社交平台中的规划公众参与专用工具。这些工具将把上述各类方法整合到一起,使得规划公众参与能够系统、深入、全周期的展开。


文章全文详见《规划师》杂志2017年9期

《基于移动社交平台的规划公众参与方法》

 

转载须知

文章转载时后台回复“转载”二字,

如需开白名单进行转载请在后台回复ID,

无授权图片的童鞋会被举报的哦!

  

《规划师》杂志近期文章推荐

(点击蓝字可打开链接)

新书推荐|《城市观察》,不只是观察……

区域城市化的“山—海”差异及其启示

“多规融合”的宁波市域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探索

新时期宁波市分区规划编制的创新与实践

我国城市灾害韧性评估及其提升策略研究

韧性城市理论引导下的城市防灾减灾规划探讨

基于规划委员会制度建设的 城市设计实施路径探索

日本韧性社区营造经验及启示——以神户六甲道车站北地区灾后重建为例

重庆市三大基本空间划定方法与实践

区域产业园区群统筹整合规划方法探索

多层级形态区域视角下旧城住区的 演变机制与更新

住区开放与犯罪:国外情境下的实证评估与理论剖析

【系列专版1】义乌老城区城市更新策略

【系列专版2】沟通式规划在义乌社区提升规划中的实践

也谈义乌乡村建设的模式

【规划师论坛1】包容性规划的逻辑起点、价值取向与编制模式

【规划师论坛2】包容性发展视角下的城市绿地规划逻辑转换

【规划师论坛3】彰显规划关怀的包容性街道规划建设策略

【规划师论坛4】包容性发展理念下的苏州新移民集宿区公共空间营造

【规划师论坛5】广州传统风貌型社区包容性发展的环境微改造

半城市化地区规划实施的困境与路径 —— 基于深圳土地整备制度的政策分析

北京大兴区国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试点探索

识别图中二维码进入微店购买《规划师》杂志

《规划师》杂志社                                               

地址:广西南宁市青秀区月湾路1号南国弈园6楼

邮编:530029

邮箱:planner@21cn.net

网址:www.planners.com.cn

电话:0771-2438012

传真:0771-2436269

请猛戳右边二维码





公众号ID

guihuashizazhi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